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朱熹介绍

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相关资料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 ...展开阅读全文∨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理学家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 ...展开阅读全文∨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 ...展开阅读全文∨
朱熹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景区的文公山朱子文化园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作品
朱熹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胜日寻芳泗(sì)水滨(bīn),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寻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河边。无边:无边无际。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shèng xún fāng shuǐ bīn
biān guāng jǐng shí xīn
děng xián shí dōng fēng miàn
wàn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朱熹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qú)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bàn fāng táng 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wèn qīng
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朱熹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学:学问,学业、事业。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轻:轻视,轻松放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未觉:没有感觉、觉醒。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阶:台阶。梧:梧桐,落叶乔木。

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shǎo nián lǎo xué nán chéng
cùn guāng yīn qīng
wèi jiào chí táng chūn cǎo mèng
jiē qián qiū shēng
朱熹 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满头,尽兴而归。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miǎo)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yú)黄菊,堪(kān)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尘世:即人生。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酬(chóu)佳节,须酩(mǐng)酊(dǐng),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huī)。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酩酊:大醉貌。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一改原诗的消极情绪,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中。

交代了时令、景致、人物,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似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宾客趁着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无须推辞,浪费美好光阴。“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一句,词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何苦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

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镜顿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

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不失为大快人心。

jiāng shuǐ jìn yún yǐng
hóng 鸿 yàn nán fēi
xié jié chù
kōng cuì miǎo yān fēi
chén shì nán féng xiào
kuàng yǒu huáng
kān chā mǎn tóu guī
fēng jǐng jīn cháo shì
shēn shì rén fēi
chóu jiā jiē
mǐng dǐng
xiàng wéi
rén shēng
shì xīn yuàn xié huī
jìn jīn lái wǎng
duō shǎo chūn huā qiū yuè
gèng yǒu wēi
wèn niú shān
zhān
朱熹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chéng)鲜一色秋。

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后两句即景抒怀。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qīng liú guò shān tóu
kōng shuǐ chéng xiān qiū
duàn hóng chén sān shí
bái yún hóng liǎng yōu yōu
抒情闲适
朱熹 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说过,“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展示出来”。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误:错。倒:颠倒。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见:同“现”,表露出来。晓:知道。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急:重要,要紧。矣:相当于“了”。岂:时常,习。乎:吗,语气词。

fán shū
yào xiǎng liàng
shǎo
duō
dǎo
qiān qiáng àn
zhī shì yào duō sòng shù biàn
rán shàng kǒu
jiǔ yuǎn wàng
rén yún
& & l l d d q q u u o o ; ; shū bǎi biàn
jiàn & & r r d d q q u u o o ; ;
wèi shú
dài jiě shuō
xiǎo
cháng wèi
shū yǒu sān dào
wèi xīn dào
yǎn dào
kǒu dào
xīn zài
yǎn kàn zǎi
xīn yǎn zhuān
què zhī màn làng sòng
jué néng
néng jiǔ
sān dào zhī zhōng
xīn dào zuì
xīn dào
yǎn kǒu dào
朱熹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

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zuó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
méng chōng jiàn máo qīng
xiàng lái wǎng fèi tuī
zhōng liú zài háng
朱熹 朱熹

纳湖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


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咏归桥


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船斋


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丽泽堂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书楼


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蒙轩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卷云亭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风拂面凉。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


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淙琤谷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听雨舫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梅堤


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南阜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小山:即淮南小山。

霭:笼罩。

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

杜:杜若,香草名。猗猗:美盛貌。

欹眠:斜倚或斜靠着睡觉。欹,通“倚”。

桂棹:用桂木制成的桨。

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舟。

张栻,又名乐斋,字敬夫,号南轩,谥号宣,闲居长沙时,尝于城南结屋读书,撮其二十景一一名之。又作《城南杂咏二十首》及实景图,寄与朱熹。此诗即朱熹逐题依韵和之,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全诗抒写景物,讴歌出尘脱俗的隐居生活,崇尚古人的高洁志向,并暗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意。语言晓畅清新,在意境上空灵超脱、闲暇萧散。何乔新《跋晦庵真迹》评此诗云:“其词浑厚和平,有盛唐风致,其字如孤松老柏,晋宋间以书名家未易及也。”《庚子销夏记》卷一《朱元晦城南二十咏墨迹》:“朱夫子和敬夫先生《城南二十咏》,字法俊逸,大有晋人风度,而诗之清远,亦非宋人所能及。”

shī tǒng lián huà juàn
zuò kàn háng yín
xiǎng xiàng nán shuǐ
qiū lái shēn
dōng zhǔ
xiǎo shān yōu guì cóng
suì ǎi jiā
huā luò dòng tíng
qiū fēng miǎo
yǒng guī qiáo
绿 zhǎng píng shuǐ
zhū lán kuà xiǎo qiáo
qiān zǎi shì
zài jīn cháo
chuán zhāi
kǎo pán suī zài
huàng yàng shuǐ yún shēn
zhèng ěr cāng zhōu
nán wàng wèi què xīn
táng
táng hòu lín yīn
táng qián shuǐ shēn
gǎn jūn huái 怀
qiān mèng xiàng xún
lán jiàn
guāng fēng jiàn
lán
jìng suì rén cǎi
hán xūn zhī zhī
shū lóu
jūn jiā biān shū
shàng
shí shì lín duān
shí lái wán yōu
shān zhāi
cáng shū lóu shàng tóu
shū lóu xià
huái 怀 zāi qiān zǎi xīn
yǎng shù chuán
méng xuān
xiān shēng hǎi 姿
méng yǎng jīn
míng zuò yǎng xiān xián
diǎn huà cún tuàn
shí
shū zhú xià
shù jiàn zhōng shí
guǎn rào hán shēng
qiū kōng dòng chéng
juàn yún tíng
西 shān yún shēn
shū
hào dàng qiān kāi
wéi jūn zhǎn xiá tiào
liǔ
zhǔ huá chū chū shuǐ
shù chéng háng
yín tiān jīn
fēng miàn liáng
yuè xiè
yuè sān qiū bái
guāng miàn píng
jūn líng dǎo jǐng
shàng xià kōng míng
zhuó qīng
shè jiāng cǎi róng
shí fǎn xīn
wēng
shēn zhōng jìng shuí shí
西 屿
cháo yín dōng zhǔ fēng
nòng 西 屿 yuè
rén jìng liàng fēi yáo
shān yōu jué
cóng chēng
guāng zhàn liú
qiàn dòu qián zhù
zhàng cóng chēng
zhú shēn chù
tīng fǎng
cǎi zhōu tíng huà jiǎng
róng mián
mèng péng chuāng
hán shēng dòng chuān
méi
xiān rén bīng xuě 姿
zhēn xiù jué lún
驿 shǐ 使 zhī wén
xún xiāng wèn yān shuǐ
cǎi líng zhōu
píng qiū shuǐ
guì zhào lán zhōu
líng wǎn
jīng fēi xià ōu
nán
gāo qiū céng guān
dēng lín
zhǎng kōng jìn
hán jiāng liè cén
朱熹 朱熹
暮江寒碧萦长路。
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
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
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
情多醉似醒。
jiāng hán yíng zhǎng
zhǎng yíng hán jiāng
huā yáng xié
xié yáng huā
chóu shèng
shèng chóu
xǐng zuì duō qíng
qíng duō zuì xǐng
朱熹 朱熹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cháo yún lián
fàng jiāo chūn zhǎng 绿 tiān
zhī lìng huà lín
xiǔ 宿 xīn shī mǎn chuán
qīng niǎo wài
bái ōu qián
shēng xiāng huǒ jiù yīn yuán
jiǔ lán shān yuè diāo kǎn
jiāng fēng dài yàn
更多关于朱熹的古诗>>
古诗文网© | 友情链接:
热门搜索:明星之间都是互相睡的吗猫扑两性网11电影网性感美人两性体位明星图片男明星潜现则之皇佟丽雅女明星人气榜排名投票明星商演价格表性感名字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