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成双成对的白鹄由西北向东南方飞去,罗列成行,比翼齐飞。
一群白鹄在前飞,或十或五成双对。
突然一只雌鹄因疲病不能再相伴飞行。
雄鹄不舍分离,频频回顾,徘徊不已。
雄鹄说:我想衔你同行,无奈嘴小张不开。
我想背你一同去,无奈羽毛不够丰满,无力负重。
相识的日子我们是那么快乐,今日离别,无限悲伤。
望着身边双双对对的同伴,我们却要憾恨相别,悲戚之泪不自禁地淌了下来。
雌鹄答道:“想到要与你分离,心情抑郁得说不出话来。
各自珍重吧,归途茫茫,恐怕再难相聚了。
我会独守着空巢,一生
这是一首歌颂坚贞爱情的民歌。写夫妻远别,借描写一对白鹄顾恋不舍的别离情景,抒发了患难夫妻被迫分离缠绵哀伤的情态。诗中的夫妻感情甚笃,丈夫不忍别妻远行而又不得不离别,当是为生活所迫或外出服役。全诗分“正曲”和“趋”两段,运用比兴手法,以哀怨缠绵的笔调,状雄鸟之情深义重,感人肺腑。
诗的前段以雄鹄的口吻,是魏晋大曲歌辞的主曲,也称正曲。后段以雌鹄口吻,是魏晋大曲中的趋。最后是大曲的乱。魏晋大曲的结构形式是一个四段式,即“艳—曲—趋—乱”的组合式。“艳”指的是楚歌,当时人有“荆艳楚舞”之说;“曲”指的是清商三调曲,它的音乐素材来自流行于中原的汉代相和歌;“趋”指的是吴歌,当
关于此诗的创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宋书》把它称作“古词四解”,意思是说它产生于汉代;《乐府诗集》卷三九引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技录》则说:“《艳歌何尝行》,歌文帝《何尝》《古白鹄》二篇。”这意味着它在曹魏文帝时接受了一次改作。这是一组经过两次创作的作品:它的文辞的主要部分产生于汉代,但联合本辞与趋辞为一篇,奏入大曲,则是魏晋时代的事情。
参考资料:完善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旅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